我们的灵粮

    我们的时态

      Monday, May 31, 2010

      袋鼠的故鄉(下)

      不喜歡照相

      原住民普遍不喜歡照相,不喜歡被當作「東西」來拍照。大衛告訴我,如果要和某人拍照,要先徵得當事人的同意,免得引起誤會和糾紛。曾經有人拍了一些政府花錢幫原住民所蓋的房屋照片,並發表了負面的評論,之後他們就對外來的、帶著相機猛拍的人很不信任。

      還好我們是大衛、明芳的朋友,有一位叫Patty的弟兄還帶我們去叢林裏摘野果。尤其,我們帶著四歲的小以諾出現在他們當中,村民的戒心就放下了。以諾一出生,亞族人便為他取了個宗系名(Skin Name)叫Pwerrerl,源自父親大衛(屬於Kemerr)和母親明芳(Peltharr)。宗系名是人類學上相當有趣的課題,在太平洋群島上的原住民,很多都有這種傳統,作為定規結婚對象、繼承財產、奉養長輩的權利義務、每個人領受土地範圍、獨特的圖騰和標誌等,維繫民族的重要命脈。亞族人共分八大宗系,他們相當看重自己文化的傳承,而澳洲政府也樂觀其成。

      復活節前一天,村民從鄰村請來樂團,舉辦了一場詩歌演唱大會,他們稱為Sing Along。有點像卡拉OK大賽,一組人唱完換另一組人,唱到通宵,一方面慶祝耶穌基督復活,一方面慶祝他們終於有了自己母語的馬可福音。可是,他們的燈光是從屋簷下的燈泡照在他們背後,外面只有月光,加上他們膚色又黑,完全看不清楚,只有閃光燈打在他們臉上,回家看照片時才知道他們的表情。

      因著神的愛

      有心服事澳洲原住民的弟兄常找不到配偶,因為願意進到澳洲中部沙漠地帶去服事原住民的人,實在不多。除非,帶著神的愛和天國的使命,否則很難在這種地方待下去。

      除了明芳之外,台灣還有另外一位宣教士楊美莉姊妹,在語言學訓練時,認識了她的丈夫保羅,結婚後一同到另外一區服事原住民。保羅說,他小時候表現良好時,父母就會帶他上中國餐館作為獎賞,如今上帝把美莉賜給他,天天都可以吃中國菜,真是天父最大的賞賜。

      大衛、明芳住的茶樹區只有四十幾家原住民,他們是除了警察和附近一家白人開的小店之外,唯一的外來人口。偶爾有些外來的工作者,通常都只停留半年到兩年,以諾又是獨子,所以非常缺少玩伴。我去的時候,澳洲的教育部正好派人到他家設立一部電腦和小耳朵,利用衛星天線作遠距教學。其他時間,以諾會到附近的原住民學校上課,他很喜歡。看到他們和美莉這兩個家庭,他們服事的族群,他們的婚姻、家庭,深深體會到唯有基督的愛,才會有這種組合。

      短短幾天的探訪,我已經和村民有了感情,他們不再只是觀光明信片上的圖畫,而是有名有姓、有故事、有過心靈交流的朋友。當初明芳聽說大衛在亞族人當中事奉,她問大衛:「亞族總共有多少人口?」

      「大概八百多人吧!」

      「這麼少啊?值得嗎?」

      大衛說:「可是上帝也愛他們啊!」

      這句話讓她很感動,看見弟兄對主如此委身,她也就答應一生相伴。

      神國的拼圖

      離開茶樹小鎮,車子奔馳在澳洲中部曠野,看著一望無際的草原及灌木叢,心裏想起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裏的一段話:

      「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十二:22~27)

      我相信在神國的拼圖裏,也會有一片是屬於亞馬他拉族的。

      摘自 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台灣總幹事•邱顯正 著《袋鼠的故鄉》

      Friday, May 28, 2010

      利未記中啟示的敬拜與生活

      人是習慣活在天然、文化、知識、宗教中的。藉著福音使人成為基督徒容易,但是讓基督徒脫離天然宗教中的敬拜確相當困難。大多數的人想到宗教,就自然想到繁文縟節的敬拜方式;或者想到敬拜,就非得有傳統宗教的外面活動。在進入利未記這卷書之前,我們需要對『敬拜』及『聖別的生活』有更深的認識。因而利未記這卷書主要是說到蒙救贖者的敬拜與生活。

      我們不該跟從一般人對敬拜的領會。按照一般的領會,敬拜就是下跪,或是守儀式的禮拜。但這不是聖經所說敬拜的含意。在聖經裏,敬拜指明我們與神接觸,與神享受共同的分,使我們與祂有交通。在利未記,敬拜乃是藉著與神享受共同的分以接觸神,其結果就是在祂面前與祂有交通,並彼此有交通。這就是敬拜神。

      我們需要脫離宗教敬拜的觀念。每逢我們聚在一起,我們該有的一種敬拜,就是藉著享受『基督』作我們與神彼此共同的分,來接觸神。我們若是對敬拜有這樣的領會,當我們來到聚會中,就必藉著讚美、禱告、申言來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對基督的經歷與享受。同時,這種敬拜是天天且時時的;是活潑、真實且豐富的;是運用靈且將我們靈裏凡屬『基督』的都分享出來。

      按照創世記、出埃及記和利未記中神聖啟示的進展秩序,我們是從『創造』經過『墮落』來到『救贖』,又從救贖來到神的居所,在居所裏我們以基督作我們的分來接觸神,且與祂並彼此一同享受這分,並藉此來『敬拜』神。因著有這種敬拜,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產生聖別的生活。這種不在宗教裏的『敬拜』是利未記中所啟示的,神不僅得著一個地上的居所,祂還得著一班人敬拜祂,接觸祂,且與祂並彼此一同享受祂的基督作共同的分。

      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利未記其實也是一卷論到基督且滿了基督的書。利未記的中心思想是:基督是蒙神救贖的人在交通、事奉和生活上的一切。司可福博士(Dr.C.I.Scofield)曾指出,利未記的每一頁都可看到基督,在利未記,基督是一切。祂是供物,祂是大祭司,祂是蒙神救贖之人生活中經歷與享受的一切;基督也是『敬拜』神的一切內容與中心。

      弟兄姊妹們,在利未記中我們將會看見許多有關帳幕、節期、供物、獻祭的描繪與豫表,但是在描繪中,卻並沒有叫我們去實行『宗教的敬拜』。我們需要看見在舊約中必須藉著祭司纔可能作到的,而這些今天對我們則全是『基督』。盼望我們讀完這卷論到基督且滿了基督的利未記。我們不僅是聖別的敬拜者,也是一個聖別的人,並且是過一種『聖別生活』的『敬拜』者。

      于興民 參《利未記生命讀經》第一篇。

      摘自 《利未記中啟示的敬拜與生活

      Tuesday, May 25, 2010

      彼此饶恕(下)

      主怎样饶恕
      弟兄姊妹,别以为彼此饶恕是件小事情,不重要的事情,不难的事情,值不得花时间多谈论的事情。某人得罪了我,我从来不告诉人,我也从没有向他有一点表示,更没有什么报复行为。某人亏欠我,我从来不与他计较,从来没有要求他什么,自己吃亏一点也就算了。所以饶恕是一件普通的事,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不是一件难事。

      可是弟兄姊妹,彼此饶恕真的是一件这么简单的事么?不,不是这样。我们的主所要我们做到的彼此饶恕,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所想象的那样的饶恕,主所给我们的饶恕的标准是“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像主那样的饶恕不是不声不响、不争不闹;也不是表面的态度客客气气,见面时还拉手弟兄长,弟兄短的,而心里总是有些疙瘩;也不是吃了一个亏不计较;也不是把人的错处积蓄在心里,到一个时候,就爆发出来。像主那样的饶恕,必须是出于主的生命,出于主的爱。

      弟兄妹妹,我们都尝到了主恩的滋味,我们也记得主怎样赦免我们。主赦免我们全是出乎主的爱,他的爱是大到无限,所以他赦免的宽度也是无限,不是说小罪他肯赦免,一次的罪他肯赦免,而大罪,严重的罪,多次的罪,他就不肯赦免了。当我们死在罪恶过犯中的时候,我们得罪神、亵读神、背逆神,远离神的旨意,我们以犯罪为喜乐,而且我们不止一次犯罪,是多次的犯罪是继续的犯罪,可是主的爱还是饶恕了我们,并且他的赦免是永远的,永远涂抹我们的过犯,永远忘记我们的罪愆。他赦免了我们,就看我们好象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事,还不止,我们的主赦免我们是无条件的,除了他要求我们悔改痛恨罪以外,他并不要我们做完什么事,或是等到某一个时候才赦免我们,他是立刻赦免我们;还不止,他赦免我们,不是说赦免就完了,以后他管他,我们管我们。不!他赦免了我们,并不把我们抛在一边,他继续爱我们,他惟恐我们起不来,惟恐我们不敢亲近他,他反而先来亲近我们。弟兄姊妹,我们有没有这样地赦免别人?我们有没有本着主的爱赦免别人?

      主的榜样
      弟兄姊妹,让我们看看主留给我们的榜样,每一次我们读到彼得三次否认主,我们就会觉得彼得太辜负主,太亏欠主,太对不起主了。每一次我们读到主如何赦免彼得,我们也总是特别受感动。在许多门徒当中,主是特别拣选彼得,特别器重他,好象别人否认主的名还可以说得过去,惟独彼得否认主的名就太岂有此理了,太得罪主了。而且事前主已经预告他了,他也向主保证过:“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他说了那样坚决的话,可是结果他在使女面前还是失败,三次否认主。象他那样的得罪主,我们想是不可能赦免的,可是主竟然还赦免他,那一次主回头看彼得一下,这一看是充满了爱,充满了同情,主为了彼得的失败而难受。

      过了几天,我们的主从死里复活了,那天早晨,他叮嘱一班姊妹们转告门徒往加利利去等他,天使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说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主在这里不特别提起约翰的名字,不特别提起雅各的名字,而特别提起彼得,就是诚恐彼得忧伤过度,起不来,所以特别提到彼得的名字,表明主仍然爱彼得,主依然纪念彼得。还不止呢,主恐怕彼得知道主复活了更觉羞愧,更觉得不敢见主的面,所以他又在复活的那天特别向彼得个人显现,这是路加福音24章和哥林多前书15章里记载的。还不止,我们的主惟恐彼得觉得他这么得罪主之后,虽蒙主的赦免,可是他再没有属灵的前途,再不配事奉主了,算了,还是回到老本行去吧,所以主又一次在提比哩亚海边向彼得显现,亲自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弟兄姊妹,你看到了么?主的赦免是这么完全,这么彻底,这么有恩慈和怜悯,而我们对弟兄的赦免是怎么一会事呢?

      赦免是得赦免的条件
      弟兄姊妹,别看彼此饶恕是一件小事情,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别以为赦免是我的主权,人得罪我,我饶恕他或是不饶恕他这是我的主权,我高兴就赦免,我不高兴就不赦免,小事情可以马马虎虎我就赦免,至于大事情就算是人向我赔罪,我还是不能赦免他。在到处高喊人权、自由的今天,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弟兄姊妹,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不能赦免别人,那么天上的父也不能赦免你。赦免是得赦免的必要条件。圣经很多地方都有同样的教导:“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2,14-15)“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可11:25-26)“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 “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2:13)。弟兄姊妹,在新约中好多处劝人饶恕弟兄的地方,都带着一句话就是你饶恕人,主就必饶恕你,你不饶恕人,主也必不饶恕你,这是非常肯定的。

      弟兄妹妹,你与我今天能否说我是没有什么罪,没有什么亏欠,再不需要主来赦免我了,在那一天基督台前审判的时候,我是没有一件交不出帐的。弟兄姊妹,我们能否这么说?别忘了,我们亏缺神的荣耀,我们亏欠福音的债,我们亏欠弟兄间的彼此相爱……,我们满了亏欠,在基督台前我们要得着主的赦免,就除非我们今天能赦免人,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审判是公义的,没有一件可以向审判说情,可以向审判通融。只有怜悯可以,因为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许多时候,我们读马太福音18章里那个比喻,我们看见那个恶仆人得了一千万两银子的宽恕,却不肯赦免他的弟兄十两银子的债,他掐住他弟兄的喉咙定他弟兄的罪,我们觉得那个人太不应该,太岂有此理了,可是会不会我们就是那个人呢?弟兄姊妹,如果我们不能饶恕弟兄,我们岂不就像那个人一样么?那个人的结局是多么危险,多么可怕!

      摘自 《彼此饶恕》

      Monday, May 24, 2010

      袋鼠的故鄉(上)

      除非,帶著神的愛和天國的使命,否則很難在這種地方待下去。

      如婷阿姨問以諾:「你最喜歡的食物是甚麼?」

      他說:「袋鼠的尾巴、蜜蟻(honey ants),和bush plum(一種澳洲中部灌木叢長的小野果)……」

      初熟的果子

      以諾是台灣宣教士黃明芳和澳洲同工施大衛的愛情結晶,他們兩人在澳洲中部的原住民——亞馬他拉族(Anmatyerre)當中傳福音、翻譯聖經。二OO七年的復活節,在亞馬他拉族中發生一件大事:經過大衛、明芳六年的努力,第一本亞馬他拉語的馬可福音和聆聽版的CD終於問世了!而且就選在復活節舉行奉獻禮。這卷聖經也是台灣威克理夫會員參與聖經翻譯事工當中,獻給神初熟的果子。

      澳洲的原住民原本共有四百多族,但隨著都市化及外來移民的增加,他們逐漸邊緣化,目前只剩下二百多族仍然講自己的母語。而且澳洲原住民的人口,相較於白人及新移民人口,比例相當懸殊,只有百分之零點八,不像紐西蘭的毛利人,在人數上與移民人口的比例約占百分之二,差距較小,在社會上有較大的發言權。加上沒有順利從狩獵、撿拾維生的生活形態,過渡變成農耕或工業形態,與現代生活顯得格格不入。更令人吃驚的是,有一位紐西蘭同工告訴我,十九世紀時,澳洲白人常常把原住民當成野獸,作為打獵的對象,甚至把獵原住民當成主日下午的餘興節目;人類的傲慢與偏見,到這種地步,真是不可思議!

      人到心不到

      到了廿世紀初,開始有德國的宣教士對澳洲原住民傳福音,其中又以路德會為主。福音進入大衛、明芳所服事的亞馬他拉族中,已有五十年,並有幾位牧師被按立,遇有重大典禮,便穿上牧師袍,顯得頗正式。由於牧師手上拿著一本禮儀本,和一本其他語族的聖經;崇拜時,坐在地板上的男男女女,要不是打瞌睡、魂遊象外,就是交頭接耳,甚至有些根本就坐在活動中心門外,人到心不到,因為牧師照著禮儀本唸,民眾瞭解的不多。

      大衛、明芳在亞族當中服事已經六年,信徒的生命並沒有太大轉變的跡象。有一位牧師才剛坐完牢出來,原因是他的車子沒有按規定向政府登記。他們不以為意,因為在監獄裏三餐定時,又可以聊天、洗澡、看電視,像度假一樣,幾個月以後又放出來。一般百姓酗酒、吸食汽油,戕害自己身體的情形更是時有所聞。

      然而,明芳開始藉著為聖經故事著色的活動,每次聚會都能召聚一群孩子。他們繪畫的能力,好像與生俱來,非常有潛力,難怪經過政府輔導,在Alice Springs已成立許多家原住民藝術館,所販售的版畫有許多銷往歐洲,價格高得驚人,原住民藝術家也變得相當富裕。希望孩子們耳濡目染,對神的話語能有多一些瞭解,隨著母語聖經逐卷被翻譯出來,盼望神活潑的道,能夠真正提升亞族人。 ……

      Friday, May 21, 2010

      乐在敬拜的生活

      你的教会是否和大多数教会一样,对于崇拜中不同的敬拜方式,有过一番讨论?敬拜的论战当中,人们往往想要支持其中一种看法。有人支持热门音乐,有人偏好传统圣诗,教会可以怎么样透过敬拜培养会友的信心?唐慕华会帮助你了解为什么教会对于敬拜有这么多的歧见,指出讨论蒋白的议题,该把焦点放在哪里。

      详细信息:
      敬拜的真谛,不只是唱唱诗歌跳跳舞,而是献上生命中的每一天来荣耀上帝,敬拜确实是塑造成熟的基督徒灵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神心意的敬拜,不仅使我们自然流露对上帝的爱慕,也让我们更认识上帝,预备順服他的计划。
      本书以诗篇九十六篇为骨干,深层探讨今日我们应当如何敬拜永活的真神,带领你看见神对未来的应许,并且重新享受敬拜生活。
      身兼神学家、作家、音乐家的唐慕华将带你再思敬拜议题:教会该用传统或是当代风格敬拜?该唱圣诗还是敬拜赞美歌曲?要用管风琴还是吉他伴奏才对?敬拜如何影响我们每日的生活?正确的末世观点,会如何提升我们的敬拜?

      摘自 唐慕华 著,林秀娟 译 《乐在敬拜的生活

      Tuesday, May 18, 2010

      彼此饶恕(上)

      马太福音 6 章 14-15 节: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歌罗西书 3 章 13 节: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
      以弗所书 4 章 32 节: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 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雅各书 2 章 13 节: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

      弟兄姊妹,自从我们得救那天起,我们藉着圣灵的浸进入了基督的身体,作了基督身体里的一个肢体;自从我们得救那天起,我们进入教会作了一个弟兄或姊妹;自从那一天起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生活,就是弟兄彼此之间的生活。这个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教会,对于信徒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弟兄姊妹,让我们记得,弟兄与弟兄之间的生活是一个见证,这个见证如果好,神要得荣耀,撒但要受羞辱,让我们也记得弟兄与弟兄彼此之间生活得好,也是教会蒙祝福的一个条件。如果弟兄与弟兄之间彼此的关系是正常的,是好的,教会要蒙福要复兴,正象经上所说:“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133篇)。 反过来说,弟兄与弟兄之间彼此的关系如果不正常,这就是留给撒但的破口,让撒但有机会攻击教会,教会就要受到亏损了。所以,弟兄姊妹,我们不光是注意到如何爱神,如何建立与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何对待与你同蒙恩召的弟兄姊妹,如何与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弟兄姊妹,你可以把圣经中凡有“彼此”和“互相”这样字眼的经节找出来放在一起读一读,你就可以找到许多许多:彼此相顾(林前12:25),彼此顺服(彼前5:5),彼此洗脚(约13:14),彼此认罪(雅5:16),彼此劝慰(帖前4:18,5:11),彼此包容(西3:13),彼此接纳(罗15:7), 彼此教导(西3:16),彼此相劝(来3:13)彼此同心(罗15:5),彼此亲热,彼此推让(罗12:10),彼此和睦(帖前5:13)彼此建立(14:19)等等,还有反面的话:彼此论断(罗14:13),彼此惹气(加5:25),彼此消灭(加5:15)彼此埋怨(雅5:9)彼此说谎(西3:9),彼此相恨(多3:3)等等,这些是说到“彼此”的圣经节,还有与“彼此”意义相仿的“互相”,这些圣经节就如:互相宽容(弗5:2),互相建立( 帖前5:11),互相联络(罗12:5),互相款待(彼前4:9),互相劝戒(西3:16),互相服事(加5:13),互相担当重担(加6:2)等等。这些的“彼此”这些的“互相”都是说到弟兄和弟兄之间的生活。

      刚才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了圣经提到好多方面的“彼此”,我也不可能把它们都一次讲完,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先看其中的一个“彼此”,就是彼此饶恕。圣灵藉着保罗在歌罗西书3章13节说:“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又在以弗所书 4章32节说:“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弟兄姊妹,这里所说的饶恕是指有些事得罪了你个人,而你有权饶恕的事,有些事不是得罪你个人,而你个人也没有权力可以饶恕的,就不在今天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只是关于我们当中个人与个人的事。彼此饶恕的“彼此”也不是指一定要双方同时都得罪对方,然后双方同时都饶恕对方,不是说如果只有你得罪我,我就不饶恕你,除非我也有得罪你之的地方,我也有错落在你手里,那么你饶恕我,我也饶恕你;弟兄姊妹,这是交换饶恕,不是彼此饶恕。彼此饶恕是指若有弟兄得罪我,我就饶恕他,我若得罪弟兄,弟兄也饶恕我,不论哪一方得罪哪一方,彼此都当饶恕。弟兄姊妹,我们中间有没有彼此饶恕的事实,你有否得罪弟兄,弟兄有否得罪你,你有否饶恕弟兄?弟兄有否饶恕你?……

      Monday, May 17, 2010

      我的職業是 (下)

      圖書館長兼巫醫

      孩子與婦女們喜歡來我所設立的小小「圖書館」閱讀書籍 (其實只是看圖片),我除了一一教導他們如何辨認書的上下方、握書、翻書之外,同時也鼓勵他們認字。

      夜晚,清風徐來,戶外乘涼的人們聽完孩子們的讚美歌聲後,我搖身一變,成了說書人,開始連演帶說地講述聖經或個人生活故事。

      幾乎每天,大人小孩會來請我在他們的傷口上抹藥,常有機會一起討論醫藥問題,並教導他們認識各種病症的原由與處理。在巫術興盛又極缺乏醫藥的地區,帶領大家依靠上帝的權能,用禱告醫病趕鬼,更是我當仁不讓的要務。這時,村民可能也把我當成「巫醫」之一。

      各村的教會牧者與同工,是我在當地服事的重要本土後盾。除了分擔教會的小部分主日教導外,在關懷他們的同時,家庭婚姻諮商輔導及內在醫治,也成了極重要的服事項目。

      與村民在一起,我們經常討論農業、經濟、教育等社區發展的話題。「如何協助叢林裏的村落在各方面有所改善?」的構思,簡直是如影隨行地跟著我。

      空閒時,我閱讀朋友寄來的生活雜誌或食譜,仍不斷地想著:「可以如何應用當地食材,為婦女們設計下一次的創意烹飪課?」

      結語

      該如何填寫我的「職業」呢?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我想,不論是甚麼「職業」,最重要的,還是成為當地人真心的朋友與家人。

      摘自 中華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巴紐宣教士•劉力慈 著《我的職業是》

      Friday, May 14, 2010

      敬拜的教會,敬拜的生活(下)

      什麼是敬拜?
      聖經裏「敬拜」的原意是「屈身俯伏」,舊約出現了94次,新約出現了57次,但其含意皆同。「屈身俯伏」簡單地說就是「屈服」,屈身俯伏在上帝的面前低頭下拜,是謂敬拜。創世紀22:5出現了第一次的「敬拜」─亞伯拉罕說:「你們且在這裏等候,我帶著童子到山上拜一拜。」

      「屈身俯伏」是敬拜的外在動作,「屈服」則為內在的動作。人在上帝的面前屈服,就是敬拜。「屈服」代表:人以上帝為上帝,承認自己只是受造的人,在上帝面前必須完全屈服、降服於祂,祂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因為祂是我的主人,我是祂的奴才,所以我完全降服在祂面前。

      心靈上真實屈服的態度,就是敬拜。所以耶穌說:「敬拜既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敬拜是用心靈和誠實。」因為只有心靈和誠實才能表明內心的屈服。

      敬拜指的不僅是外在的屈身俯伏─其實外在的動作並不重要;想在山上或殿裏也無所謂,重要的是內心。假如你覺得在山上能表達你的屈服,你就到山上;假如禱告能夠表達你對上帝的屈服,你就禱告;唱歌、靜默俯伏在上帝面前比較能表達你的屈服,你就趴在那裏懊悔。

      如果敬拜是表達我們裏面對上帝的屈服,那麼是否在禮拜天的早上十點,我們才表達內心的屈服呢?斷然不是,而是在我們每一個時刻都對上帝表現屈服,才謂敬拜的人生。

      敬拜的生活
      敬拜是生活、是態度、是對上帝的回應─上帝是主,我們是受造的,我們以願意屈服在祂面前來回應祂。所以,我們的回應可能是喜樂的,因為祂造了我們,並讓我們親近祂;回應可能是感恩,因為祂賦予我們權利來敬拜祂;回應可能是享受,享受神的同在;回應也可能是領受神的話語和吩咐、在神面前悔改……。敬拜也可以節慶、懼怕的方式回應,甚而獻上自己的生命、或決志於某種行動。敬拜也是接受神加給我們的負擔。

      因此,根據不同的情況,敬拜就有不同的表現與回應。重要的是:敬拜不是外在的行為,而是內心回應的態度。

      不過,敬拜的回應,當然要借重於行動。聖經裏記載了許多行動,包括靜默、和上帝說話、採用獻祭等禮儀、禱告、唱詩、宣告、呼喊、稱頌、跳舞、讀經、宣讀神的話、聽道、奉獻等。

      敬拜也是聚會,上帝喜歡祂的百姓聚在一起。將來在天上有神的會,在地上也要有神的會,使百姓藉著聚會,讓耶和華得著榮耀。也許聚會裏的每一個人對上帝的回應不一定一致,但我們可以聚在一起,透過大家比較一致的稱頌、敬拜和靜默,一同在聚會裏敬拜上帝,讓上帝得著榮耀。

      那麼,聚會的形式便可能是歡樂節慶、研經會、禱告會、愛宴等。愛宴也是敬拜。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就舉行了一次愛宴。所以保羅說:當日主傳給我的乃是這樣。在耶路撒冷建立起教會的那三千人,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由此可知,愛宴也是敬拜。

      音樂會、營會、典禮、在社區服事等,都是敬拜。每個教會的宣教觀也許不盡相同,假使教會的宣教觀認為是「關懷社會本身」,就會以「關懷社會本身」做為敬拜的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受,我們可以不同意,但是要尊重彼此的神學。

      摘自 夏忠堅牧師 著 《敬拜的教會,敬拜的生活

      Tuesday, May 11, 2010

      量“恩”而为

      美国总统布什有一句名言:“我们不求与我们的力量相等的任务,乃求与我们的任务相等的力量。”这几年,我对这句话有着深深的共鸣与感触。

      我的本性相当谨慎、保守,我善于先评估自己的内在资源,先评估自己的优势、精力,进而再决定自己该做哪些事、该舍哪些事。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个优点。的确。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懂得“量力而为”总是让我能够集中精力去把某些该做的事做好,也让我总不至于一败涂地。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开始进入我的生命中,我的身份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忙碌,时间也越来越不够用。

      许多朋友觉得我之所以能兼顾写书、医学院教职、医院治疗师以及博士生的四重身份,必定是因为我非常擅长时间管理与规划,或是我在某方面实在是什么天赋异秉之类的。但其实,这些揣测都错了!论资历,我的年纪还轻,论能力,我的能力根本平凡至极。

      平心而论。以我个人的资质与条件,近年来我所做的许多事其实都是远远超过我能力范围的。我之所以在旁人眼中看似能一次兼顾许多的身份,能同时做许多不同性质的事,是因为我改变了过去那种“量力而为”的态度。我告诉我自己:如果我继续秉持“量力而为”的生活观,我不可能成为合乎上帝使用的器皿。我开始学习、尝试一个新的功课一量“恩”而为!

      可不是吗?我们能做多少事,关键不在于我们本身有多少“实力”,乃在于上帝将要给我们多少“恩典”。如果我们用自己有限的实力来衡量自己该做哪些事,那么我们能做的事必然极有限;然而,若是我们能用上帝无限可能的恩典来衡量自己该做哪些事,则我们的生命必会有许多惊喜与感动。

      您期待自己能更被上帝所使用吗?当心中有特定的感动时,千万不要“量力而为”,这会使人心怯,您应该“量恩而为”!如果这些事真是上帝要您去做的,即便目标远超过您个人的实力,他也会赐下足够的恩典,让您去达到目标。

      《主的恩典够我用》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歌,歌词开头唱道: “当我受特殊试炼和痛苦的时候,主耶稣就告诉我恩典够用;每当我灰心失望、完全无助的时候,主耶稣就告诉我恩典够用。”

      您是否也常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某些事?常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某些挑战与压力?如果那些事真是上帝要你我去做的,真是上帝要你我去面对的,那,不妨“量恩而为”吧!与您共勉之。

      摘自《信心是一把梯》

      Monday, May 10, 2010

      我的職業是 (上)

      與村民在一起,我們經常討論農業、經濟、教育等社區發展的話題。

      每次我填表,面對「職業」欄那小小的一格,總是猶豫,並思索好一會兒。想到我在村落生活的種種,又再回到原本生長的社會,到底我的職業是甚麼?實在一言難盡。

      我是全能修理師

      某次,我沿著卡拉瓦綠河用獨木舟旅行的途中,在一個村落借宿過夜。與接待家庭歡樂地閒聊後,忽然,這家的長子又謙卑又自豪地拿出一台照相機,請我修理。我一面心中禱告呼求上帝,一面詢問對方「症狀」,並摸索查看。還好,那是早期軟片捲軸式的機型。我很快就找出原因:因為捲軸的齒輪磨損,導致無法正常捲片,而產生影像重疊現象。我只能建議他到城裏看看,是否有零件可換,或者再買一台新的。

      住在叢林裏,村民們常拿各式各樣的東西來請我修理,如:進了水的手錶、斷開的錶鍊、壓歪的眼鏡、只能顯示一半字型的打字機……。感謝神,在我過去無知的歲月裏,不知不覺中累積了點小常識,竟能在此時為朋友們提供一點服務或建議。

      傳道保母裁縫師

      平日除了籌辦識字教育、訓練同工和母語老師、帶領聖經翻譯,並引導同工屬靈生命的成長之外,村裏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會來問我:「黃昏時,我們一起去玩躲貓貓、貓捉老鼠,好不好?」鄰居媽媽也常常會在出門前把小孩帶來我這,託我順便照顧一下。這時,我的角色從孩童的玩伴,轉變成保母。

      有時,我看到孩子們身上唯一的衣褲實在破得可以,常忍不住叫他們脫下來,幫他們補一補。村民們看到我一針一線地縫補衣裳,總體貼地建議:「為甚麼不買一台縫紉機運進來?」我只有笑笑地回答:「若是有了一台縫紉機,那我就會變得非常忙碌嘍!」另外,我也找機會送婦女們針線,教導有興趣學習的人如何補衣裳。布,是外來文化,在傳統生活中,沒有縫補衣裳的工具及技術。 ……

      Friday, May 7, 2010

      敬拜的教會,敬拜的生活(上)

      教會的成長,基本上有八件事;而最核心的,是教牧的成長。教牧若不成長,則教會就不能成長。

      教會成長簡論
      教會建立在耶穌的根基上,也是建立在耶穌使徒的傳承上。因此教會的核心就在教牧團隊。
      敬拜、團契、教育、事奉、宣教是教會的五個主要目的和功能,它們若不能有層次地(神學→策略→訓練→事工→生命建造)往外發展,教會就會徒勞無功、原地打轉,生命也未得建造。

      敬拜若流於形式,只產生音樂,可以讓會眾心情很high,卻無法讓上帝的心得到滿足。也就是說,沒有好的訓練,就產生不了好的事工;沒有好的事工,就產生不了好的生命建造。因此,教會從核心到五個主要目的,一定要循序發展。

      同心圓裏的五支箭頭往外拉,代表動力。教會的動力來自聖靈的能力。你的教會有讓聖靈掌權嗎?有讓聖靈自由運行嗎?聖靈若不能在你教會裏作工,教會怎會有動力呢?

      教會第二個主要的動力是信徒的委身。若教會不能要求信徒委身,教會就沒有成長的動力。
      同心圓的圓圈把五個目的聯結、框在一起,不會有一落單。換言之,圓圈是教會的管理。

      總括而言,教會成長需要以教牧發展、教會動力、教會管理為推力,平衡地建構敬拜、團契、教育、事奉、宣教等五個目的。

      你的教會需要怎樣的敬拜,就需要怎樣的訓練。有禮儀型、釋放型或複合型的敬拜,端看那一型最適合你的教會。

      有了方法,事工就會產生。或者你會體認到事工其實不是你的目標,生命建造才是,這樣你就懂得運用事工去建造生命。

      目的導向的教會
      要完整落實教會的五個基本目的,我們可以運用「生命建造的程序」(菱形棒球場)─讓人委身於教會,是達到團契的目的;讓人委身於成長,是教育的目的;讓人委身於事奉,是達到事奉的目的;讓人委身於宣教,是達到宣教的目的。這四項帶著動力和管理的程序而運轉得宜時,就能讓上帝得榮耀;而讓上帝得榮耀,就是敬拜的目的─棒球場中央的投手板上就放著「敬拜」。

      想讓每一個目的都達到,方法千萬不能繁瑣,越簡化越好,讓人容易做到。讓每一壘都有課程,上完課程後,就要求他委身,並透過小組讓他保持委身。這就是「目的導向」的過程。有人認為小組教會與目的導向教會有衝突,其實,目的導向完全需要透過小組來運作,只有小組能夠讓教會的五個基本目的完全達到。

      「尼希米52計劃」是一個要用六年時間來完成的計劃,並已從2003年開始。2003年我們使用的書是《標竿人生》(華理克牧師著),書裏談到上帝創造每一人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榮耀神(敬拜);要愛上帝的教會和肢體(團契);要學像耶穌(教育);要愛人和服事人(事奉);要把上帝的訊息帶給人(宣教)。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活出這五個目的,即為「標竿人生」。

      2003年我們使用《標竿人生》;2004年用《敬拜人生》;2005年用《團契人生》;2006年《成長人生》;2007年《事奉人生》;2008年《宣教人生》。我們要用這六年來建造教會和生命……

      Thursday, May 6, 2010

      张牧师生日


      •點擊圖片看更多

      张牧师生日,崇拜后,午餐招待。

      Tuesday, May 4, 2010

      以利沙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开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见

      (列王记下六章17节)

      这一个祷告,也是我们需要为己为人求神的,“耶和华啊,开我们的眼目,使我们能看见”;因为在我们四围,和当日神人一样,都是火车火马,等待带领我们进入荣耀的胜利。当我们的眼目开启了以后,我们就能看见生活中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无论顺逆——都是我们进入胜利的“火车”。

      山一般大的难处,也可以做我们的“火车”,只消我们看它是我们的“火车”;反而言之,芥菜子那样的小事也可以做我们的“极轧闹车”。(印度教中费熙奴偶像所乘之车谓之“极轧闹车”。当车出行时,教徒躺身于地,任轮滚过伤命)。

      这是我们各人自己定规的。这并不在事情的大小,乃在我们如何去看它。如果我们躺下来,任其滚过,顶小的难处也是我们的“极轧闹车”;如果我们爬上去,乘在上面,天大的难事也是神的“火车”,带领我们进入胜利的。——司密斯(H.W.Smith)

      神不能重用一个失望的人,因为仇敌的诡计就是尽力将神的子民推入绝望的境地去。常有人说:“垂头丧气的军队出去打仗,结果是稳败的。”这句话一点不错。今天我们需要知道仇敌怎样在我们的里面施行攻击,我们应当怎样去抵挡他。如果仇敌能把我们逐出阵地,他就能“折磨”(但以理书七章二十五节)我们,叫我们全然失败,失去胜利的呼声。所以我们应当怎样小心站牢我们的阵地啊!

      摘自 《以利沙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开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见》

      Monday, May 3, 2010

      多給他一點愛(下)

      Florence人生的前半在努力尋找:我是誰?她坦言,小時候埋怨父母把生她為混血兒和少數族裔。哈佛大學畢業後,她為了想在聯合國當傳譯,便下功夫把德語學好,沒想到打開了在德國免學費習醫的大門,而天父早已安排了她人生下半場將在台東,完成「我是誰?」的探索。

      Edmonton的一月總是漫天飛雪,拿俄米和阿璐飛了半個地球,下飛機便直奔醫院。已經半夜了,Florence可愛地塗上口紅,穿好衣服,等待著讓她們接她回家。她們在一起度過了十多天,一生都記得的日子:Florence忍痛還是要吃中國美食、拿俄米時裝表演、一塊兒開懷大笑。Florence把她心愛的小擺設分送給妹妹和好友之後,告別這林間小築,再進安寧病院。令兩位好友最難過的是,下著大雪,Florence還是堅持要坐進計程車送她們去機場!

      二OO七年二月十九日,當Florence的母親聽到Florence已安息主懷的消息時,她說:「我的女兒在平安中了。」

      奉獻台東的異鄉人

      四月一日下午,東醫十一樓禮堂前的鮮花和白紗看起來像是婚禮,「芬芳永存」四個大字,和門口一幅安芳蓮醫師托腮遠眺沉思的彩照,引導來賓進入這場追思音樂會。拿俄米一身黑衣,摟著我便哭個不停。音樂會選的都是Florence喜愛,教過同工們唱的詩歌和聖樂;看著原住民小孩唱Dona nobis pacem(拉丁語:賜你平安之意)我不禁莞爾!米巴奈(阿美話)詩班和G4男聲四重唱的成員多是我認識的東醫老同工,每張熟悉的臉已不再年輕,三十年集體回憶的浪潮湧進心裏,兩小時就在斷斷續續的淚眼中度過。

      Florence的妹妹說:「請多告訴我們點Florence的一切,我們和她聚少離多,所知甚少。」我又是一陣心酸,宣教士的遺願是安葬工場、情歸中華,家人把骨灰帶來,帶走的是陌生友人的深情感激和祝福,僅此而已。

      在南王鎮山坡上有個新開的墓園,園主別具心思地在最高處蓋了一座小教堂,給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徒用作禮堂和骨灰間。時近復活節,來訪墓的人必定會注意到這裏多了一片碑石,是一位為台東奉獻一生,也是台東人接待過的異鄉人!

      用愛服事人的女宣

      我們一家為Florence的友誼感恩,她讓我們認識她、欣賞她、幫助她。這幾天我一直在思想服事與接受人服事兩者之間的奧妙。主耶穌說,祂來世是為著服事人,不是受人服事;但是,祂樂於和人們一同進餐,在路旁找無花果來吃,烤魚、以水變酒、接受香膏洗腳,祂更讓門徒靠近祂,最後,門徒把祂的身體包裹好放在墓中。祂讓人們在服事主當中,自我得著價值、被肯定,珍惜自己。「因衪軟弱使我剛強,因衪貧窮我成富足」。

      作為女宣教士,作為女性,我們與Florence的一生有甚麼交會點?單身女宣須要獨自承受作為外來人的孤單,神為Florence預備了這些深情的台東好友,彌補了宣教機構的不足。她把愛給了病童,神也以愛環繞她。單身女宣更能很自然地和當地人深交,彼此都得著肯定。是的,「多給他一點愛」是雙向的。

      結語

      讓我建議妳:努力工作、努力製造和享受美好時光、努力留在友伴當中。當妳有需要時,讓友伴來服事妳,不必以強人自居,因為,我們其實都非常、非常的軟弱。

      摘自 龍蕭念全 著 《多給他一點愛》

      Sunday, May 2, 2010

      My Fellowship 10


      •點擊圖片看更多

      萧帝佑牧师主讲 2012 兼中部郊区职员改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