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灵粮

    我们的时态

      Monday, February 1, 2010

      让信仰发亮发光(上)

      对于全世界的穷人来说,德蕾莎修女的名字是一束光亮。这位终身服事穷人的修女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德蕾莎嬷嬷。在她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信徒们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嬷嬷的墓碑上摆放花环来纪念她,她所创办的诊所与学校举行悼念,信徒们和前来瞻仰的民众都点燃蜡烛,表达对她的追思。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依然充斥著战争、极权、穷困、怨恨和多得数不清的苦难,但因世间曾经有过一个德蕾莎嬷嬷,这让我们的心灵多少有了一丝温暖和安慰。

让信仰发光发亮。

      这个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女儿,因为上帝的感召,从十七岁起成为全职事奉的修女,八十七岁时离开人世。德蕾莎嬷嬷一生在印度为最穷苦、最低贱的人服事。当时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既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而印度教徒与回教徒爆发内战,血腥冲突不断,加尔各答城内遍地都是穷困、残障和贫苦者的绝望哀嚎,以致被时任印度总理称之为噩梦之城。嬷嬷所服务的修会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在哀鸿遍野的景象中扶助那些受尽苦难的穷人。

      一九五○年十月,嬷嬷与其他几位修女,向加尔各答市政府申请一间旧寺庙里的两个房间,成立无偿服事穷人的组织——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白布镶上朴素蓝边的制服。嬷嬷的团队整日与满身是病、浑身脏臭、衣不蔽体的穷苦人、流浪者生活在一起,医治照料他们。两年后,创办了第一个分支机搆,按孟加拉语是「清心之家」的意思,这是一所名符其实的贫病、垂死者收容院,七年后,又分别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兰奇设立两间垂死者收容院。嬷嬷也设立了露天学校,专门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给予他们教育,并为他们寻找收养的人家。

      而后嬷嬷关注到痲疯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癒的疾病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之痛远胜于身体病痛。为此她开办了许多痲疯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城市吉大港的痲疯病治癒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在长期的服事生涯中,嬷嬷一刻也没有停歇。为了服事穷人,她先将自己变成穷人,她的追随者们也仿效她过著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她收治被遗弃的危重病人,给予悉心护理。她用双手捡拾垃圾堆中的弃婴,收养贫民窟里饥寒交迫的孩童。她清洗痲疯病人身上的伤口,抱著伤心绝望的孤苦者,收容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她医治老弱病者的伤痛,领回街上垂死的被遗弃者。她紧握过无数临终时无人过问者的手,闭阖他们的眼睛,陪伴他们度过在世上的最后时光。她给孤苦的濒死者临终的关怀,最后按死者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办理后事。

      嬷嬷那双温暖的手,向穷苦无告的人,传达了无尽的爱。她让无数悲惨的人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让他们有尊严地活著,有尊严地死去。她知道人类生存的地球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因此她用自己的一生杜绝黑暗,尽量让光明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在每一个穷人身上看见耶稣。

      嬷嬷是一位活出来的慈善家,她相信真正的奉献此生,就是走进穷苦的人群,与他们一道承受苦难。因为耶稣说,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马书十二:15)。她无力改变世界的黑暗,就努力使自己的身边变得光明,人们从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到了神性的光辉。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