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灵粮

    我们的时态

      Friday, January 29, 2010

      B小调弥撒(上)

      巴赫一共作有5部弥撒曲,这一部规模最大,无疑也是5部中最优秀的一部。

      弥撒是一种极为古老的形式,是基督教从一开始就经常举行的为纪念耶稣在被卖的前夜所举行的“末次晚餐”,13世纪起,弥撒成了教会中重要的仪礼。弥撒一词源于:“It missa est”,即举行仪式后,神职人员向会众所说的“会众可以退席”,因此仪式没有名称,后即以“mass”一词作为专指此仪式之名词。正规弥撒分几大部分,即:1.恳求主,赐怜悯(Kyrie eleison);2.荣耀颂(Gloria);3.使徒信经(Gredo);4 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5.奉主名来的当受称颂(Benedlictus);6.上帝的羔羊(Agnus Dei)。

      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和“荣耀颂”(Gloria)这两段,是为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igismund III)的,当时这位选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巴赫将这两段乐曲奉献给他并附有一信,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信中还说:“这两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义的乐曲。”

      巴赫是一位新教路德宗的信徒,但1514年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成立新教之后,在新教的崇拜中,并没有废除原来天主教所用的弥撒这一崇拜仪式,只是有时把弥撒中“奉献”(Offertory)部分改为由牧师宣教,所以《B小调弥撒》中没有“奉献”这一部分。新教崇拜仪式中仍保留传统天主教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 eleison),荣耀颂”(Gloria),“使徒信经”(Credo),“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和“上帝的羔羊”(Agnus Dei)5部分。作品中又加上了高度成熟的技术,使之更有浓重的宗教气氛。

      美国著名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Stokowski, Leopold 1882—1977)曾说过:“巴赫的这部作品确实是音乐领域中最崇高的作品。”他又说,“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

      巴赫的这首《B小调弥撒》属于“康塔塔—弥撒”(Cantata-Mass)。在这种弥撒中,独唱与合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管弦乐色彩宏丽,把一切歌剧及清唱剧(Oratorio)中的手法也引用进来。在这部作品中,女高音的花腔式唱法来自意大利的歌剧,华美壮丽的二重唱则来自阿戈斯蒂诺·斯特凡尼(Agostino Steffani 1654—1728)的手法。

      巴赫把这部弥撒分为5部分24段,这种分法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绝无先例。他把“使徒信经”分为8段也完全没有任何先例,而第8段(总第19段)又明显地可以再分为两段,这就使“使徒信经”成了9段,这9段中是以“被钉于十字架”(第5,总第16段)为中心,前后各有4段。巴赫作为基督徒,其信仰的中心就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这也就是耶稣所以降生于世上的目的,从而我们可以证明巴赫的这部作品是以深刻的神学思考为背景的。

      巴赫一生创作的5部弥撒中,这首弥撒与其它4部有很大不同,其它4部都没有分如此多的段,例如《A大调弥撒》(BWV234)只有6段,《G大调弥撒》(BWV236)只有6段,《G小调弥撒> (BWV235)也只有6段,只有这部《B小调弥撒》(BWV232)却有24段。……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面对劳苦愁烦人(上)

      一天,几位弟兄姐妹在一起交通:为什么人生面临不断的劳苦愁烦?你言我语,各抒己见。忆往事:摩西旷野四十年面对羊群,孤苦难耐;约伯扑面而来的祸不单行,令他痛不欲生;看今朝:一生下来,金钱铺路三十载;二人世界,亲密生活能几天?三口之家,跌跌撞撞度余生。真是越说越没劲儿!

      我打开,翻到马太福音 11章 28节,大声读: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众人不语,聆听上主恩言。
      这段经文至少有五层信息:

      1、人必劳苦
      这是神所命定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人有一句老话:痛苦与生俱来。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将伴随着痛苦走完人生,这是对的。因为人类背逆神之后便犯了罪(不信神),与神隔绝,落在咒诅之下。因而,各种苦难临到人类,直到今日。如下面经文所示:

      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3:17)。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70岁,若是强壮可到80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诗90:10) 。

      2、如愿意可来找主
      这是神的邀请,因为他爱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样式创造的,他爱人类,愿意恢复与人类的关系,并多次与人立约,实行拯救。约在2000年以前,神成为肉身来到世上,以救主耶稣基督的身份担当人类背逆神的罪,预备下了与神和好的路,并应许人类:凡是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就可以得到罪的赦免,获得救赎,进入神的安息(永生)。神愿意人在他的大爱感化之下人能够主动回应。正如下面经文所说: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来4:1)。

      他曾对他们说:"你们要使疲乏人得安息,这样才得安息,才得舒畅。"他们却不肯听(赛28:12)。……

      Tuesday, January 26, 2010

      学业与侍奉

      《但以理读书法》的作者金东焕于2000年时以接近满分(总平均99.26分)以及全大学第移民的傲人成绩毕业于韩国汉城大学(首尔大学)。他读书并不是单靠着重名的头脑,而是接着殷勤和毅力,还有对上帝的信靠和顺服。金东焕的身体不好,几乎每天都要物理治疗,以缓和身体的疼痛,但即使忍着病痛也要勉力读书。他每天三次读经,一次三十分钟,靠着 神的话使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专心读书。他的信念是:“没祷告就不吃饭,没读经就不读书。”他从不无故缺席崇拜、聚会和祷告会,就算是考试期间。

      金东焕的读书方法跟一般人的方法不同,就是为上帝而读;就像但以理为上帝工作一样,所以他的读书方法称为“但以理读书法”。现今很多基督徒已经失去了这种“但以理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捆绑是升学主义,连基督徒也深受其害,不晓得该怎么办,常看见许多学生在中学或考试期间就不见人影,把升学摆在第一,上帝摆在一旁;以后等上了大学或工作了,有时间可以来教会却不来了,因为已习惯不来聚会。

      其实,金东焕告诉我们要读好书是不比牺牲跟上帝的关系,如崇拜、聚会、祷告会,甚至服事的。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读书法,单单寻求上帝,部位学业而放弃读经、祷告、崇拜、聚会、祷告会和服事。他对上帝这样的态度反而让他可以把书读得更好,因为他专心、更努力。比如,他将上课当作敬拜的时间,不管教授教得好不好,他觉得老师只跟他一个人上课,其他人仿佛都不存在,老师对他是进行一对一的陪读。他上课前有预备,而且绝不迟到。对于愈不喜欢的科目,他会祷告到自己喜欢为止,因着依靠 神,这一类的科目他都考100分。

      服事和学业并重不是梦,只要你是为上帝而读书。让我们跟金东焕一起做现代的但以理吧!

      摘自 陈发文牧师 《信息篇:学业与侍奉》

      Monday, January 25, 2010

      我为什么当宣教士?

      我是隶属于行道会(ECC)的台湾宣教士,现任基督教马礼逊学校台中校区副校长,也在丰原行道会的《菲律宾人教会》担任牧养工作。为何我要当宣教士? 我和妻子成为宣教士有三个理由:家庭的背景,圣经的教导,和圣灵的引导。

      我们家三代都在中国和台湾宣教。祖父母在一九一五年到中国宣教,父亲出生在湖北省,他们住在那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时祖母带著孩子们回美国,而祖父仍住在危险的战区,后来被日军逮捕,以战俘身分交换,得以被遣返美国。

      战后,我的祖父母再度回到中国,直到一九四八年共产党执政后不得不离开。祖母死于癌症之后,祖父在一九五一年来到台湾,双亲也在一九五五年一月来台一起服事,他们来的时候带著三个小孩,而我在一九五六年出生,两个弟弟也相继在台湾出生。

      我在台湾长大,也在此看见上帝如何使用宣教士建立祂的国度。生活在这里,对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生于斯、长于斯,不觉得自己住在外国,这里的景致、氛围、食物和生活步调都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在我年纪较小的时候,家人每五年回去美国述职,向支持我们的教会报告上帝在台湾的事工发展,以致我有跨文化的生活经验,这些经历使我很容易地学会周转于不同的文化之间。当上帝拣选宣教士,适应跨文化应该是祂的条件之一,祂寻找能够融入不同文化的人,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我见过有些宣教士来到台湾不久就离开,可能是离不开家人或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你是能够容易适应新事物的人,也可能因此回应上帝的呼召,成为海外的宣教士。
      成为宣教士的第二个理由,是圣经的教导。圣经里有很多事迹,谈到上帝呼召人把福音传给以色列之外的族群,创世纪十二章第三节提到,上帝应许亚伯拉罕要借著他和他的后裔来赐福地上的万族,在那久远的年代,上帝就已计画要将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当然,这个计画终于成就在耶稣基督身上。

      此外,在《路得记》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路得是摩押人,嫁给以色列人波阿斯,成为大卫王的祖母,路得得著上帝的赐福不是因为种族或肤色,而是因为她的谦卑、信心和敬虔行为。大卫是耶稣在世上的祖先,所以我们看见耶稣的家谱中也出现外国女子,从旧约中我们看见上帝拣选以色列人成为世人祝福的管道,不是只有以色列人独享;在新约,我们看见上帝呼召世人来领受耶稣基督的救恩,这个责任落在一群新的人身上--基督的信徒。也就是说,耶稣的信徒成为新的「亚伯拉罕的子孙」,耶稣给门徒最后的命令是往世界各地,使万民成为主的门徒。(太廿八:19)
      作为耶稣的门徒,就必须正视祂的命令。耶稣在升天之前发布此令,可说是祂给门徒最重要的命令之一,祂要我们牢记祂最后的指示,我相信这命令是要给所有的基督徒遵守,唯一的问题是往哪里去使人成为门徒?不是要不要使人成为门徒。

      第三个理由,是上帝在我生活中的引导,称为「呼召」或「上帝的呼召」。 每一个耶稣的信徒都有来自上帝的呼召,这跟属灵的恩赐有关,上帝给你的恩赐是讲道、教导、说预言?或是医治、怜悯、管理吗?所有的恩赐,在跨文化宣教上,都可为上帝使用。

      依我个人而言, 是因著教师的恩赐被呼召来台湾,后来在基督里成长,上帝让我发展出讲道和行政的能力。那么,我要如何知道上帝要我把这些恩赐用在跨文化的宣教上呢?有时候我们希望上帝呼召我们,最好像呼召使徒保罗一样,把我们从马上击下、大光照耀,直接跟我们说话。但是,更多的时候,如果我们愿意顺从圣灵的引导,我们可以在心中听见上帝用微小的声音跟我们说话。

      当我们寻求上帝的意志,我们也必定愿意为上帝做事。祂要的是全人的委身, 即便是差派到国外,当我们祷告,我们也应该听祂的声音。我从高中开始,一直到大学,我清楚地听见,上帝要我当一个宣教士,我从来没有后悔上帝呼召我来台湾当宣教士,我觉得我是蒙福的,也明白上帝在许多事情上要使用我。因此, 我向神祷告,愿你也能够聆听上帝微小的声音在呼召你,告诉你往普天下去,使万民成为主的门徒。

      摘自 荣大德(Don Dwight),余磊译 《我为什么当宣教士?》

      Friday, January 22, 2010

      尊主颂



      巴赫的《尊主颂》(Magnificat in D,BWV243)是巴赫的后期作品,在巴赫所创作的少数以拉丁文为词的乐曲中,这首《尊主颂》和《B小调弥撒》一样伟大,直到今日仍被视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

      舒曼曾说过:“巴赫对音乐方面的贡献,正如创教者于宗教一样。”巴赫的音乐有如两面镜子,一面反映了音乐到巴赫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已在音乐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巴赫使这些成就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反映出音乐将要发展的前景。巴赫所用的技巧、布局和方法,使后来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得以开拓了“新的”音乐地平线。

      《尊主颂》是巴赫1723年在莱比锡为圣诞节前后所举行的晚祷会所写(在晚祷会时,演唱完《尊主颂》,牧师进行讲道。)《尊主颂》是巴赫以《圣经》之《路加福音》第一章46-55节拉丁文为词而谱写的,这段《圣经》记载着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在生耶稣以前,听见天使向她说她将被圣灵感孕,生一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后,就唱起了这首歌。歌的首句是:“我的心尊主为大”,拉丁原文为Magnificat(意为尊主),因而就将此首歌称之为《尊主颂》。巴赫共写了两首《尊主颂》,一首为高音独唱,现以遗失。1855年编辑巴赫作品全集时,就没有找到此首;另一首,现存两个原稿,早期的原稿是E大调,后来巴赫又写了一个D大调的,今日所出版、演唱的,多为D大调稿本,手稿上标有1730年抄写。

      全曲共分12段,但在巴赫的原稿上,第二段、第五段、第七段及第九段的后面各都插入了一首《众赞歌》。现行的乐谱、演唱会、录音带、唱片及CD版本上都没有这几首《众赞歌》。据考证这些《众赞歌》是在莱比锡大教堂每次晚祷时都要咏唱的,而且也不由担任演唱《尊主颂》的圣诗班的歌手们演唱,而是另一个小型圣诗班,用另一架小型风琴伴奏咏唱的。

      当时教堂安排在晚祷时唱《尊主颂》的时间并不长,不得超过半小时,因此巴赫谱写此曲演唱的时间,也不超过半小时,但这仍然是一首极美而快乐的乐曲。

      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少女尚未结婚,听到她将怀孕并生一子时仍能如此快乐,满怀信心地接受如此非常特殊的“任务”,第一段合唱“我的心尊主为大”,贯穿这道乐曲的情绪是快乐,充满信心。五个声部的合唱和乐队的编制,特别是巴赫又另加了三个声部的小号来加重这种快乐的情绪,并伴有两个声部的长笛,两个声部的双簧管及弦乐来为这首五声部合唱伴奏。在第七段及第十二段的合唱中,巴赫也同样用了如此的乐队编制及五声部合唱,但第十二段“荣耀归于至高的上帝”合唱中,合唱部分的比重更强一些。

      第二段女高音II独唱“我的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只用了弦乐伴奏,仍然表现出玛丽亚的快乐和沐于阳光之下的心情;第三段女高音I独唱“因为他顾念他使女的卑微”只用柔声双簧管及通奏低音伴奏,巴赫在开始的伴奏中以一个下降的旋律来表达“卑微”之意,而在女高音开始独唱处,巴赫使用了他那着名的“圣母玛丽亚旋律”;第四段的合唱“从今以后万代要称我有福”则紧接第三段女高音独唱之后,各声部的主题互相追逐,形成赋格型式;第五段的男低音独唱:“那有权能的为我成就了大事”,巴赫以男低音雄伟的声音来表达“成就了大事”,而且全段的伴奏只是一声部的通奏低音,实际上是男低音与通奏低音的二重唱(奏);而第六段女低、男高二重唱:“他怜悯敬畏他的人”的伴奏,从始至终是以加了减音器的弦乐和两个声部的长笛作为伴奏用以表达“敬畏上帝”;第七段合唱:“他用膀臂施展大能”是以雄壮的合唱来表达的,而乐队中巴赫又加了三个声部的小号以增强其雄伟的力度。值得注意的是这首乐曲通奏低音的伴奏和第六段女低、男高二重唱一样都以两种固定音型贯穿全部两曲,特别是第七段的固定音型的通奏低音,又加强了“他用膀臂”的情绪,只是结尾的末七小节,巴赫是以众赞歌形式来结束此段乐曲;第八段男高音独唱“他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富足的空手回去”,巴赫使用了三个旋律:一个自高而低的小调旋律,表示“叫有权柄的失位”,一个短促的小调音型式的旋律则表示“权柄的丢失”,另一个由下而上的快速旋律则表示“叫卑贱的升高”;第九段女低音独唱“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巴赫也用了两个旋律:一个上行快乐的旋律,好像带有光明的微笑,表示“饥饿的得饱美食”;一个短促下行的旋律表示“叫富足的空手回去”,一个旋律轻快,一个旋律短节奏音重,再伴以两个声部的长笛和从头至尾以手拔弦的通奏低音;第10段两个女高音和一个女低音的三重唱中包含着两个《众赞歌》,一个是“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以女声三重唱唱此曲调,另一首众赞歌:“我的心尊主为大”则由柔音双簧管以“助奏”的形式在那一首《众赞歌》旋律之上奏出,从开始直到曲终,只有巴赫能如此地应用两首不同《众赞歌》在一个曲中,而且起了如此愉快的情调,伴奏是大管及弦乐通奏低音;第11段又是五部合唱:“为要纪念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是以赋格的形式写的,五个声部合唱的伴奏,只有通奏低音,最后第12段雄壮和有力度的合唱“荣耀颂和阿们”酷似一首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并加了许多装饰音,使之更有吸引力,在乐曲的后半部我们又听到了第一段合唱曲中的欢乐气氛,最后以合唱“阿们”结束全曲。

      巴赫《尊主颂》全部歌词引自《路加福音》一章46—55节,以下为歌词列表:
      1.合唱:“我的心尊主为大”;
      2.第II女高音独唱:“我的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
      3.第I女高音独唱:“因为他顾念他使女的卑微”;
      4.合唱:“从今以后,万代要称我有福”;
      5.男低音独唱:“那有权能的为我成就了大事,他的名为圣”;
      6.女低男高二重唱:“他怜悯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
      7.合唱:“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心里妄想,就被他赶散了”;
      8.男高音独唱:“他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
      9.女低音独唱:“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10.女高音I,II及女低音三重唱:“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
      11.五声部合唱:“为要纪念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
      12.合唱:“荣耀归与最高上主,起初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这样永无穷尽,阿们”。

      http://www.verycd.com/topics/126155/

      Wednesday, January 20, 2010

      2010全年事工计划


      •點擊圖片看更多

      全体2010青团职员出席两天一夜的退休会并讨论2010全年事工。

      美哉!服侍

      服侍(serve)这个词是基督教的专用语,对我们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常常听到,也常常讲到,甚至成了有的人口头禅…… 可是,我们对服侍的意义认识有多少呢?我们自己又做了多少呢?主耶稣在世上三年传道,他教导人,有许多的教训,如登山宝训对众人的教导,如对尼哥底母、撒玛利亚妇人个别的教导,还有对门徒的谆谆教导。他也论到自己:“我是生命的粮”、“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serve),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这句话说出了主耶稣来到世上的目的,他来做什么?就是服侍人。这句话总括了主耶稣的一生,也反映出他那伟大高尚的品格。耶稣说这句话有一个背景:那时门徒当中出现了争论谁为大,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来向耶稣要地位,耶稣告诉他们:“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耶稣指出了地位与服侍的关系,地位越高越要劳苦、服务众人……耶稣是神的儿子、人类的救主、教会的元首,当然他是最大的,但是他却服侍人,做众人之仆。因着耶稣基督服侍人,服侍成了很美的事。

      一、服侍谁
      “崇拜(礼拜)”这个词英文表达的意思是“服务、服侍”;德文表达的意思是“上帝服务”、“事奉上帝”。服务、服侍与崇拜等同,所求于爱神的,是要在爱人中表现出来。我们常常说服侍神,以为服侍神就行了,其实服侍神,必须在服侍人上表现出来、证明出来。主耶稣在服侍人中完成了救赎计划。

      《马太福音》25章记载主耶稣将在大审判时对一些人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他们惊讶地说,我们什么时候做了这些事?主耶稣要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参太25∶34-40)

      不要以为我们关心人与神无关,而是有直接的关系。对人的服侍就是对神的服侍。十条诫命讲的就是爱神爱人,爱神和爱人是连在一起的。约翰说:“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一4∶20)我们不要轻看人,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神爱世人,主耶稣来是为了拯救人。我们心中有神,我们心中也一定有人。我们服侍谁呢?就是服侍神,也就是服侍人。

      二、服侍的内容
      主耶稣服侍一切有需要的人:失丧的、被鬼附的、有病的、贫穷的、饥饿的……他为每一个人服务,最后献出生命!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激发了基督徒的爱心,弟兄姊妹关心那些正在遭受灾害的人,有人踊跃捐款,有人奔赴灾区,还有的人从服侍周围有需要的人做起,看顾贫穷的、饥饿的、下岗的、失去父母的、失去孩子的、心灵空虚的、心理受伤的、残疾的、婚姻(家庭)破裂的、失足的、吸毒的、迷失的、没有认识基督的…… 弟兄姊妹牢记:“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4)教会关心全人的需要:传福音报喜讯,是为了心灵的需要;办老人院、孤儿院为着肉身的需要。服侍是奉献,是不讲报酬,更是付出。要花时间、精力、体力、金钱,要牺牲……服侍也是自愿不勉强的。

      三、服侍的果效
      服侍是“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因为我们的服侍,很多有需要的人得到了帮助、安慰、医治,有了喜乐、平安、幸福,我们由衷地感谢神,将荣耀归于神。服侍不仅叫别人得益,我们自己也得益。帮助别人,得到喜乐。服侍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并且因为我们投身于服侍就不会抱怨、嫉妒、纷争……

      以教会服侍的角色牧师为例,信徒需要辅导,尤其是婚姻家庭方面的问题,有的人打电话向牧师述说,少则半小时、一小时,多则大半天……甚至还有半夜打来的,对牧师而言,信徒家中有事,病重住院,一定要去探访,对突发的事情如丧事等,要立即赶到信徒家中,进行慰问,因为牧师是服侍者,他们在服侍人的时候而服侍了神。

      服侍者是生命传递生命,真爱呼唤真信。一对非基督徒夫妇,读研究生的儿子因心脏病突然死亡。他们悲痛欲绝,无法接受这个巨大的打击,有人介绍他们到教堂找牧师,牧师和他们站在一起,与他们同哭,倾听他们的悲情,花时间和他们交谈,逢节假日陪他们度假,给了他们极大的安慰,后来,他们自愿到教会,并且加入了事奉的行列。

      四、效法基督
      主耶稣服侍我们的最高点是牺牲,他谦卑、宽容,爱我们、爱世人,做众人的仆人,并且是以受苦仆人的形象服侍众人的。主耶稣一直在服侍,在世上的时候,服侍、传道、教导,安慰伤心的人,医治病人,为门徒洗脚;离开世界到天父那里,为我们预备地方,预备好了还要来接我们到他那里去。他一直在服侍,在天父的右边为我们祈求。

      为了更殷勤地事奉主,更有效地传福音,我们必须甘愿担当仆人的角色服侍人。耶稣的门徒要这样做尚且感到困难,我们当然也如此。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学、认真地做。

      也许有人觉得应该做大事,对小事不屑一顾,其实,出于爱心的事,事情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的动机(爱心,牺牲)。有一位传道人说,虽然只是一杯凉水,但是带着关怀和爱心,就能使有需要的人得益,这充满爱心的美好行为在人看来算不了什么,但是,天使在天国里却作了记录。悄悄地做的微小善事,如为人的代祷、服务诸如此类不被人察觉的小事,在主的眼中却是何等的佳美。让我们效法基督,追随他的脚踪服侍人,荣耀神的名。

      原文链接:http://www.jidunet.cn/content/200903/03201033H009.html